新闻中心
“嘿客”自2014年5月面世以来,顺丰投资10亿在全国开出了近3000家门店。时至今日仅仅一年余的“嘿客”正式宣布全面关闭,改为“顺丰家”。首先,品牌设计不一定能促使“嘿客”成功,但顺丰商业相关负责人8月17日向媒体表示,“嘿客”的视觉设计助长了其快速关闭的时间,因为店面黑色、不明亮通透,导致顾客不愿意进店!不得不关闭“嘿客”,将更名为“顺丰家”。相关业内人士表示,顺丰的社区O2O创新方向是对的,但具体操作需要时间去验证。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一家嘿客店员工向《中国经营报》记者确认,嘿客会逐步升级成为顺丰家,两者会在较长的时间里共存。这家嘿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店于2014年6月开张,“初期装修、人力等就投入了30万元,店铺租金每年20万元。”该店铺负责人表示,尽管来店购买的客户确实不多,但这家店并没有亏损,相比在上海无处不在的全家而言,嘿客的店面显得相对低档,并且灯光不够明亮,黑色的招牌在夜间很吃亏!负责人接着表示:“很多客户都是通过微信让我们代为下单购买,并不需要到店。”在记者逗留期间,一位大妈径直走到店内摆放大米的位置,看起来已经是熟客。
嘿客的定位本来是“快递收发站+社区便利店+线下体验店”三位一体。从成本角度来说,嘿客大都开在路边,每家店的成本也会在30万以上。但是靠收发快递和看不到商品的便利店是否能支撑这个成本是个疑问。因为顾客想买瓶酱油、买袋方便面看到的都是图片,某些嘿客旁边就是“好邻居”,为什么还要去嘿客店里的电脑上下单呢?
说白了,嘿客预想的功能并不是顾客想要的。俞敏洪最近在和潘石屹对话创业者的“潘谈会”上也提到了嘿客的例子,他对那些拼命想用O2O吸引投资者的创业者说,无论线上模式还是线下模式,最终取胜的,都是实实在在能为自己客户服务的人,要了解客户真实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嘿客其实就是一个他虚拟的在想顾客需要什么,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并不是社区大妈需要的。
顺丰家的铺开并不像嘿客开业那般大张旗鼓,距离上海首店开业3个月,至今还未开出第二家。而彼时嘿客开设首日,全国518家门店齐开,在上海开店的第一个月里,曾经一周增加一家。两相对比,多多少少显示出了顺丰对此的谨慎态度和信心不足。